基隆,如果要回憶過往的記憶,聲音與氣味絕對令人深刻且難忘。一下車,從海洋廣場飄來的新鮮海味,走進崁仔頂街區永遠洗不掉的魚腥味,廟口攤商的食物美味,還有街道老屋處存在的老舊霉味⋯⋯,都是基隆在氣味上,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那聲音呢?
因腹地不大,狹小街道眾車爭道免不了的喇叭聲,海面上大船入港的汽笛聲,此起彼降的鷹叫聲,中正公園或廟口不時傳出道士的誦念聲,街道上咖啡廳人群的交談聲⋯⋯,還有,難以得聞的樂聲。
海港城市該搭配什麼樣的旋律?是延遠悠揚的提琴聲,活潑雀躍的嗩吶聲,甜美多變的鋼琴聲,滄桑內斂的吟唱人聲,還是明亮穿透的小號?基隆包容性所孕育出的音樂,用爵士樂實踐多元合創的追求,魏廣晧就是這樣的一位音樂人。
任職於東華大學音樂系的魏廣晧,從小在基隆國中小學的實驗班裡長大,培養了音樂的興趣及基礎,深受基隆多元混雜的包容性影響。即使高中、大學並非就讀音樂相關科系,但仍在熱情下持續精進。音樂,尤其是爵士樂所能創造的自由,對話及包容,一直是他的信仰。
家族有著多元的成長背景,養成魏廣晧獨特的性格。就讀本地高中,讓他很習慣也懂得如何與多元異質的人相處,溝通並合作。大學就讀世新傳播管理專業,讓他領悟到,其實創造「溝通」才是一切的關鍵。
音樂也是如此,如同一張畫布,以樂器為工具,融入人的情緒,相互交融混雜,爵士樂就具有這樣的性格。從最初19世紀發源美國紐奧良的黑人區,用銅管樂器來傳唱消遣,成為苦悶年代,處於不平等狀態下,非洲奴役情感抒發與交流的媒介,而背後所追求的自由、包容,透過肢體搖擺來傳遞核心精神。
在魏廣晧的眼裡,爵士還有一種很令人著迷的DNA,那就是「背後隱藏著一種不規矩中的規則」。
也許,這正是在基隆長大的孩子,可以把爵士樂玩得如此的靈活,奔放並具有靈魂的主因。
基隆出生的演奏家魏廣晧,是台灣第一位爵士小號演奏碩士。曾經擔任兩廳院爵士音樂營音樂教學總監、台中爵士音樂節總監,演奏曲風橫跨古典、爵士、流行等,他喜歡古典樂,也喜歡爵士樂,他說,只不過喜歡爵士樂比較多一點。
平時也常去聽NSO(國家交響樂團)的音樂會,聆聽古典樂時會讓他有很多靈感,並將這些靈感運用在爵士的樂曲中。對魏廣晧而言,古典樂就像是一座雄偉的建築,無論從任何角度欣賞,都讓人嘆為觀止,因為它的每個部分都是經過精心整密的安排。爵士樂的魅力則是「很自由」,但仍是以古典樂的概念為基礎,只是透過不同的方式將樂曲呈現。
魏廣晧認為,基隆有著足以孕育在地獨有爵士樂的深厚土壤。這不只是一小段由小號所吹出的單一節奏,而可能是如同中東以色列讓民族音樂與爵士融合,或像日本一樣有許多人致力從傳統樂曲中萃取部分精華成為創新且具有魅力的旋律,基隆當然也可比照辦理。
魏廣晧希望扮演轉譯的角色,讓爵士樂成為一種介質,融入更多在地元素,與在地原本就有的聲音配搭,或許,讓北管的嗩吶、魚市中的叫賣聲都來上一段,透過競奏點燃一種新且在地的新共好,最終奏起一曲真正屬於基隆的爵士樂。
資料來源:CSR@天下
原文出處:https://csr.cw.com.tw/article/41970
NPOchannel所提供的平台,輕鬆獲得公益團體的資訊,整合國內數十家公益團體所推動的勸募專案,詳細地公佈每一個勸募專案的需求分配制度。無論是替受贈者募集資源,或是保障捐款人的權益,我們相信藉由公益交流平台,公益組織 可以更明確地服務社會大眾。